《从立法布局看发展逻辑:全国人大发布会解读科技竞争应对与法治保障路径》
2025-06-26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6每日科技网
一、发布会核心议题概览
2024 年 3 月 4 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聚焦国际科技竞争、立法工作重点等热点议题。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在回应中外媒体提问时,系统阐释了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、高质量立法、香港国安立法等领域的政策逻辑,释放出多重发展信号。发布会明确了七项大会议程,包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、预算草案、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等,同时公布将举办三场记者会及多场 "代表通道"" 部长通道 ",构建全方位信息发布体系。
二、国际科技竞争的中国态度与行动
1. 竞争本质与合作主张
针对 5G、芯片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际竞争,娄勤俭指出:"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推动的交叉融合创新,使科技竞争成为全球发展常态。" 中国主张以开放合作破解创新壁垒,具体体现为:
反对保护主义:明确 "脱钩断链"" 小院高墙 " 将阻碍全球科技进步,损害产业链安全
倡导协同创新:提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绝非闭门造车,而是深度参与全球创新网络
2. 科技自立自强的实施路径
中国正通过三重机制推动科技协同发展:
基础研究协作: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,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项目
成果转化联动:在 "一带一路" 框架下建立科技园区联盟,已落地中白(白俄罗斯)高科技园区等示范项目
人才交流机制:每年选派 5000 名科研人员参与国际联合研发,2023 年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超 8 万人
三、2024 年立法工作的四大战略支点
1. 改革驱动型立法:激活经济内生动力
金融体制改革:修订《中国人民银行法》,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
民企发展保障:制定《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法》,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刚性机制
数据要素市场化:推进《数据安全法实施条例》立法,明确数据产权分置制度
2. 开放导向型立法: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
立法项目 | 核心内容 | 战略价值 |
---|---|---|
关税法 | 建立关税政策动态调整机制 | 提升贸易政策透明度 |
国境卫生检疫法 | 优化口岸检疫流程,缩短通关时间 | 对接 CPTPP 等高标准经贸规则 |
涉外条款修订 | 统一涉外法律适用标准 | 降低外资企业合规成本 |
3. 高质量发展型立法:塑造绿色创新生态
生态环境法典编纂:整合《环境保护法》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等,建立污染防治协同机制
低碳转型立法:修订《可再生能源法》,设定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法定目标
新质生产力保障:启动《人工智能伦理法》研究,规范算法治理与数据应用边界
4. 民生保障型立法:夯实社会发展根基
教育领域:制定《学位法》明确学位授予标准,《学前教育法》规范普惠性资源配置
公共卫生:修订《传染病防治法》,建立重大疫情预警响应分级制度
社会保障:推进《社会救助法》立法,构建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
四、香港国安立法与法治建设新进展
1. 基本法第 23 条立法意义
娄勤俭强调,该立法与香港国安法形成体系化衔接,具有三重战略价值:
维护主权安全:完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,堵塞风险漏洞
保障民生福祉:明确合法行为边界,增强投资者信心
巩固制度优势:确保 "一国两制" 行稳致远,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
2. 涉外法治建设深化
针对反间谍法修订争议,发布会澄清:"新修订法案未扩大间谍行为范围,而是参考国际通行做法明确法律边界。" 中国将同步推进两项工作:
营商环境优化:建立涉外法律合规指引平台,为外企提供一站式服务
法治话语权构建:参与制定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DEPA)等国际规则,推动跨境数据流动有序化
五、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国逻辑
在回应国防预算问题时,发布会释放三大信号:
支出合理性:国防预算占 GDP 比重长期低于 1.3%,远低于美国(3.5%)和俄罗斯(4.1%)
发展协调性:坚持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提升,2023 年国防科技工业对 GDP 贡献率达 2.8%
和平发展承诺:明确 "中国军力发展不针对任何国家",2023 年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人员达 2400 人次
六、发布会释放的发展方法论
系统思维:立法工作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,如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呼应 "双碳" 目标
底线思维:通过国安立法、反间谍法修订筑牢安全屏障
创新思维:在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等领域前瞻布局立法框架
全球思维:以开放合作破解科技竞争,用法治规则保障高水平开放
正如发布会所强调:"高质量立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。" 从科技竞争应对到民生保障完善,中国正通过法治体系的系统优化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坚实制度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