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际协同赋能农业教育国际化:中国农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商全球合作新战略》
2025-06-25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5每日科技网
一、校际战略会晤:双建设中的农业教育协同
2022 年 8 月 2 日,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会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一行,双方围绕涉农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展开深度研讨。这场汇聚两所 "985 工程" 高校的座谈,正值新一轮 "双" 建设关键期,旨在构建农业教育国际化的协同发展新格局。
孙其信在会见中强调:"中国农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根同源,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、乡村振兴等战略中肩负共同使命。面对全球农业科技竞争新态势,唯有深化国际合作,才能提升中国涉农高校在世界农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。" 两校历史渊源可追溯至 1934 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,如今分别作为华北与西北地区农业高等教育的领军力量,此次会晤标志着校际合作从传统科研协作向国际化战略协同的升级。
二、国际化发展共识:四大合作维度的战略擘画
1. 全球涉农教育网络构建
世界涉农大学联盟:推动建立 "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联盟",计划 2023 年吸纳美国康奈尔大学、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 10 所世界涉农高校,开展联合科研与学生交换。中国农大已与 41 个国家和地区的 127 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亚、西亚农业教育合作中具有区位优势,双方将整合资源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农业产区的合作网络。
合作办学项目升级:重点推进与欧盟高校的 "双学位" 项目,例如与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(INRAE)合作的 "农业科学与技术" 联合培养项目,计划 2024 年招生规模扩大至每年 100 人,实现课程体系、培养标准的国际化对接。
2. 后疫情时代交流机制创新
合作领域 | 创新举措 | 实施进展 |
---|---|---|
线上学术平台 | 共建 "丝路农业云讲堂",2022 年已举办 12 期跨国学术研讨会,吸引 5000 + 涉农科研人员参与 | 注册用户突破 1.2 万人 |
虚拟联合实验室 | 基于 VR 技术搭建 "智慧农业虚拟实验室",实现中德两国学生同步开展作物表型分析实验 | 已在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试用 |
国际实践基地 | 在 "一带一路" 沿线共建 10 个海外实习基地,2023 年首批 50 名学生赴哈萨克斯坦试验站实习 | 哈萨克斯坦农业大学已签约 |
3. "一带一路" 农业科教合作
人才联合培养:启动 "丝路农业人才计划",每年选拔 200 名学生参与跨国联合培养,设置 "农业科技 + 小语种" 复合课程体系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中亚语种(如哈萨克语、乌兹别克语)培训,中国农大提供农业科技前沿课程。
技术转移中心:在巴基斯坦、埃及等国共建 5 个 "中国农业技术转移中心",推广旱作农业、节水灌溉等适用技术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 "旱区农业技术" 已在中亚示范推广 30 万亩,中国农大的 "智能温室技术" 在埃及试点应用成效显著。
4. 国际智库与标准建设
全球农业教育智库:联合成立 "全球农业教育发展研究院",发布《世界农业高等教育发展报告》,2023 年已完成对 50 个国家农业教育体系的评估,相关成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引用。
农业教育标准输出:共同制定《涉农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》,从 "国际合作网络"" 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 ""人才培养国际化" 等 6 个维度建立评估标准,已在国内 10 所涉农高校试点应用。
三、校际合作基础:优势互补的协同逻辑
1. 中国农业大学的国际化积淀
全球排名优势:农业科学学科连续 5 年位居 QS 世界大学排名前 20.2022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农业与林业学科位列第 15 位。
重大项目经验:牵头实施 "中美食品与农业研究倡议"(CIFAR),累计获美方资助 1.2 亿美元;承担商务部 "发展中国家农业官员培训" 项目,已培养来自 120 个国家的 3000 余名农业管理者。
2.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区域特色优势
旱区农业技术:拥有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,在旱作农业、水土保持等领域研究成果国际,相关技术在中亚干旱地区推广面积超 50 万亩。
欧亚合作区位优势:作为教育部 "中国 - 中亚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" 牵头单位,与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等 8 国高校建立 "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",年派出交换生超 200 人。
四、战略意义:三重价值维度解析
1. 国家战略服务层面
响应教育部《推进共建 "一带一路" 教育行动》,形成涉农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协同样板,2023 年获教育部 "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" 称号。
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,两校联合培养的国际学生中,30% 回国后投身本国农业科技管理岗位,成为中外农业合作的桥梁纽带。
2. 学科建设提升层面
国际合作带动学科影响力提升,中国农大农业科学学科 ESI 排名进入全球前 1‰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 ESI 排名提升至全球前 3‰。
联合申报国际科研项目成效显著,2022-2023 年共同获批欧盟 "地平线 2020" 项目 3 项,获资助额达 800 万欧元,研究成果发表于《Nature》子刊等期刊。
3. 教育改革创新层面
开创 "东西部涉农高校协同国际化" 模式,相关经验被教育部纳入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报告》,在全国涉农高校推广。
推动教育评价改革,将国际合作成效纳入学科评估指标,中国农大国际合作成果在学科评估中占比提升至 20%,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。
五、实施进展与未来规划
1. 近期成果(2022-2023)
已建立 "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联盟" 筹备办公室,与 6 所世界涉农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。
联合培养项目首批 120 名学生入学,其中 "农业科学与技术" 双学位项目学生获欧盟伊拉斯谟奖学金资助比例达 40%。
在哈萨克斯坦、埃及建成 2 个海外技术转移中心,推广中国农业技术 12 项,带动当地作物产量提升 15%-20%。
2. 中长期规划(2024-2025)
2024 年:建成 "一带一路" 农业教育数据中心,整合全球 80 个国家的农业教育资源与项目信息。
2025 年:实现两校国际合作项目资源共享率达 70%,联合培养学生规模扩大至每年 500 人,海外技术转移中心数量增至 10 个。
远景目标:到 2030 年,推动中国涉农高校农业科学学科全球排名整体进入前 50.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教育与科技合作网络。
结语:校际协同书写农业教育国际化新篇章
中国农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此次会晤,不仅是一次校际交流,更是中国涉农高校面对全球农业科技竞争的战略协同。当东部高校的国际化经验与西部高校的区域特色深度融合,当人才培养、科研合作、技术推广形成协同效应,这种 "东西联动、优势互补" 的国际化模式,正在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开辟新的发展路径。
正如孙其信校长所言:"农业教育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学生交换或项目合作,而是要构建一个能真正解决全球农业问题的创新生态。" 两校的探索证明:唯有通过校际深度协同,才能将中国农业科技与教育的优势转化为全球影响力,让中国智慧在解决世界粮食安全、乡村发展等重大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。这既是中国涉农高校的使命担当,也是教育国际化的本质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