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产教融合新标杆:湖北工建与华中科大共建 "一带一路" 人才创新生态》

2025-06-25每日科技网

每日科技网

  一、校企战略对接:疫后重振中的创新协作

  2020 年 10 月 9 日,湖北工建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胡丹率高管团队赴华中科技大学,与校方就深化校企合作展开战略会谈。此次洽谈正值武汉疫后重振关键期,双方围绕 "服务国家战略、助力区域发展" 核心目标,构建起 "人才培育 - 技术创新 - 市场拓展" 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。

 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俊华、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东卉等校方代表,与湖北工建总经济师潘立宏等高管,共同回顾了 2019 年孟加拉学习团互访的合作基础,重点探讨了如何将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实践优势结合,形成服务 "一带一路" 倡议的协同效应。

  二、合作框架:五大创新举措构建协同生态

  1. 国际人才联合培育体系

  本土化人才库建设:依托华中科大国际生源优势(在校国际学生超 5000 人),建立 "湖北工建国际人才储备池",定向培养精通当地语言、熟悉中国标准的海外业务骨干。2021 年首批选拔的 50 名孟加拉、巴基斯坦籍学生,已在湖北工建沙特项目担任翻译及管理助理。

  实习实践基地:设立 "一带一路" 国情教育基地,每年组织 200 名国际学生赴湖北工建海外项目(如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)开展沉浸式实习。2020 年疫情期间,通过 VR 技术实现 "云实习",累计接待线上参观超 3000 人次。

  2. 高端培训与奖学金计划

  定制化培训项目:开发 "国际工程管理精英班",融合华中科大工程管理学科优势与湖北工建海外项目经验,培养具备 FIDIC 条款实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首期培训班 60 名学员中,30% 已晋升为海外项目中层管理者。

  企业专项奖学金:设立 100 万元 / 年奖学金,资助 "一带一路" 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,获奖学生可优先参与湖北工建海外项目。2021 年资助的 20 名印尼学生,已参与雅加达智慧城市项目前期调研。

  3. 联合科研与成果转化

  

合作领域 具体举措 预期成果
国际工程管理 共建 "一带一路" 工程风险研究中心,开发海外项目合规管理 AI 预警系统 形成 3 项以上行业标准
绿色建筑技术 合作开展热带地区低碳施工技术研究,在孟加拉等国试点绿色施工工法 申请发明专利 5-8 项
公共卫生应急 结合抗疫经验开发海外项目疫情防控管理系统,已在沙特项目试点应用 形成《海外工程防疫操作指南》

 

  4. 国际市场协同开拓

  人脉网络共建:借助华中科大海外校友会资源(覆盖 120 个国家),建立 "一带一路" 项目信息共享平台,2021 年已促成印尼雅加达市政项目合作,合同额达 1.2 亿美元。

  抱团发展机制:联合华中科大校友企业成立 "国际工程创新联盟",实现设计、施工、运维全链条资源整合。联盟已承接马来西亚铁路项目,带动 20 家中国企业参与。

  5. 政策研究与模式创新

  课题合作:共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 "一带一路" 专项课题《海外工程本土化管理范式研究》,已形成 3 份政策建议报告,获商务部采纳。

  案例总结:梳理湖北工建海外项目经验,编写《国有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实践白皮书》,被纳入华中科大 MBA 案例库,成为 "走出去" 企业培训教材。

  三、合作基础:优势互补的协同逻辑

  1. 湖北工建的实践优势

  海外布局:累计参与 "一带一路" 沿线 30 国项目,合同额超 200 亿元,在巴基斯坦、孟加拉等国建立区域总部。其中,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获 FIDIC"全球杰出工程奖"。

  技术积累:拥有海外工程全产业链能力,尤其在水电、交通领域形成技术壁垒。尼泊尔上马相迪 A 水电站项目中,创新采用 "高山峡谷地区混凝土温控技术",缩短工期 180 天。

  抗疫经验:2020 年海外项目零感染,形成《海外工程疫情防控操作手册》,被商务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至 500 家央企及地方国企。

  2. 华中科大的智力支撑

  学科优势:工程学、公共管理学科位列 QS 全球前 50.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。土木工程学院研发的 "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",已应用于湖北工建海外桥梁项目。

  国际网络:与 "一带一路" 沿线 46 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,国际学生来自 152 个国家。通过留学生纽带,湖北工建成功进入埃塞俄比亚教育基建市场。

  科研实力:在基础设施数字化、跨国项目管理等领域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。2021 年联合申报的 "海外工程数字孪生系统",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。

  四、战略意义:三重价值维度解析

  1. 国家战略落地层面

  响应商务部 "千企百校" 合作计划,成为湖北省属国企与双高校合作的标杆案例,获国务院国资委专题调研肯定。

  为 "一带一路" 建设提供 "人才 + 技术 + 管理" 的系统解决方案,助力中国标准国际化。孟加拉帕德玛大桥连接线项目中,推动中国道路施工标准成为当地行业规范。

  2. 企业能力提升层面

  海外项目本土化率从 35% 提升至 58%(2022 年数据),人力成本降低 12%,项目沟通效率提升 40%。

  借助高校科研力量,海外项目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比提升 3 倍,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率达 70%,沙特光伏项目实现 "零碳排放施工"。

  3. 教育改革创新层面

  开创 "工程实践 + 国情教育" 的国际学生培养新模式,相关经验被教育部纳入《高校服务 ' 一带一路 ' 建设案例集》,在全国 50 所高校推广。

 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提升,华中科大 3 项建筑节能技术通过湖北工建项目实现产业化,年经济效益超 5000 万元。

  五、实施进展与未来规划

  1. 近期成果(2020-2021)

  已建立 3 个海外实习基地,培养国际人才 150 名,其中 20 人晋升为项目主管。

  联合申报专利 12 项,其中 "热带地区混凝土养护技术" 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。

  推动 4 个海外项目落地,合同总额达 3.5 亿美元,带动国内设备出口 1.2 亿美元。

  2. 中长期规划(2022-2025)

  2022 年:建成 "一带一路" 工程技术研究院,聚焦海外工程关键技术攻关,计划投入研发资金 5000 万元。

  2023 年:在东南亚、中东建立 2 个区域培训中心,年培养国际人才 500 名,实现海外项目管理团队本土化率 70%。

  2025 年:形成 "产学研用" 一体化创新体系,力争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达集团总营收的 40%,成为 "走出去" 国企的标杆。

  结语:产教融合激活 "一带一路" 新动能

  湖北工建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,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校企洽谈,更是国有资本与智力资源在 "一带一路" 倡议下的深度耦合。当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企业项目转化为生产力,当留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中国标准在海外项目中融合,这种 "人才共育、技术共享、市场共建" 的模式,正在为中国企业 "走出去" 提供可持续的创新生态。

  正如胡丹在会谈中所言:"校企合作的目标,是让中国技术与中国标准在 ' 一带一路 ' 沿线生根发芽,培养出既懂当地文化又掌握中国技术的国际化人才。" 这种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、高校使命深度融合的探索,或许正是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核心要义 —— 不是简单的资源互补,而是构建一个能持续输出创新力与竞争力的生态系统,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。

电脑版

Copyright © 2014 newskj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
粤ICP备11086997号-6

科技相关活动邀约:1069823586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