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吴曼青带队调研中国电科科创园:以智慧建造赋能科技创新生态构建》
2025-06-25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5每日科技网
一、战略调研:智慧园区建设的顶层谋划
2021 年 1 月 18 日,中国电科总经理、党组副书记吴曼青率集团高管团队赴科技创新园(玲珑巷)项目现场开展专题调研。副总经理杨军、李立功、黄兴东,总会计师都本正,总工程师何文忠等核心管理层成员全程参与,聚焦园区建设中的科技赋能与创新生态构建议题。
二、现场调研:从工程建设到技术落地的全链条把控
1. 施工进度与技术应用考察
调研团队实地考察建筑主体施工情况,重点查看了:
幕墙样板工程:采用 Low-E 中空玻璃与光伏一体化设计,透光率达 72% 的同时实现 15% 的能源自给率;
智慧建造技术:项目应用 BIM 三维建模与装配式施工,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 20%,现场建筑垃圾减少 60%。
2. 建设成果与挑战评估
在听取项目团队关于工程进展、内装设计及幕墙施工的汇报后,吴曼青对建设团队克服疫情影响、实现主体结构提前封顶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,同时针对后续建设提出三大方向:
科技场景融合:要求在园区公共空间嵌入 5G + 北斗双模定位、智能环境监测等科技模块;
绿色低碳标准:明确幕墙工程需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认证,光伏组件年发电量需满足园区 5% 用电需求;
创新生态布局:强调实验室、中试基地等科研空间的弹性设计,预留 AI、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升级接口。
三、管理协同:跨部门联动的建设保障机制
此次调研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框架:
总部职能部门:综合管理部牵头建立周调度机制,战略规划部负责科技资源导入方案设计;
专业支撑单位:资产公司作为建设主体,需整合电科内部技术资源(如 14 所的智能安防系统、54 所的卫星通信模块);
技术标准输出:要求项目形成《智慧园区建设技术规范》,为集团后续园区建设提供标准化模板。
四、战略意义:科技园区的创新生态价值
1. 集团战略落地载体
该园区定位为 "科技创新策源地",建成后将承载:
集团级重点实验室集群(规划 20 个专业实验室);
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(已对接清华、北航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);
科技成果转化中心(配备中试车间与知识产权运营平台)。
2. 智慧建造示范效应
项目采用的多项创新技术具有行业引领性:
数字孪生系统:基于 Unreal Engine 构建园区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,实现设备运维效率提升 40%;
柔性供电网络:集成储能电池与微电网控制技术,可应对科研设备的瞬时高负荷用电需求;
生物识别门禁:融合人脸识别与虹膜扫描的双因子认证系统,满足涉密科研场景安全要求。
五、未来规划:创新生态的三维构建
1. 空间规划 timeline
阶段 | 时间节点 | 核心任务 | 技术指标 |
---|---|---|---|
一期 | 2021Q4 | 完成科研主楼与共享实验室建设 | 智慧化系统覆盖率 |
二期 | 2022Q2 | 建成中试基地与数据中心 | PUE 值≤1.35 |
三期 | 2023Q1 | 完成创新生态配套设施 | 入驻科技型企业≥30 家 |
2. 技术赋能路径
2021 年:部署边缘计算节点,实现园区设备的实时监控与预警;
2022 年:引入 AI 运维系统,对空调、电梯等设备进行预测性维护;
2023 年:构建园区数字孪生体,支持科研场景的虚拟仿真与优化。
结语:科技园区的创新生态范式
吴曼青在调研总结中强调:"科技创新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建设,更是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。" 从 BIM 技术应用到数字孪生规划,该项目展现了中国电科将工程建设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探索 —— 当智慧园区不仅能满足科研办公需求,更能通过技术赋能催生新的创新范式,这种 "建造即创新" 的理念,或许正是国有科技集团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的独特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