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球科技前沿速览:量子计算 30 倍速突破领衔,多国布局未来技术赛道》
2025-06-24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4每日科技网
全球科技要闻速览(2025 年 6 月 24 日)
一、美国能源部实验室联合推进等离子体技术商业化
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(PPPL)携手风险投资机构 SOSV 与新泽西州经济发展局(NJEDA),共建战略创新中心 “NJ HAX Plasma Forge”。该中心将整合 PPPL 在低温等离子体领域的前沿研究能力与 SOSV 的资本资源,重点孵化半导体供应链及核聚变技术方向的初创企业,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。
二、亚马逊 Zoox 启用首座全自动自动驾驶出租车工厂
亚马逊旗下自动驾驶公司 Zoox 在加州海沃德落成全球首座专为 L4 级自动驾驶出租车设计的量产基地,年产能超 1 万辆。工厂采用 “人机协同” 柔性装配模式,生产的对称式电动出租车搭载 133 千瓦时大容量电池与 6 个激光雷达,时速达 120 公里,可实现 16 小时连续运营。首批车辆将于 2025 年底在拉斯维加斯启动商业化试运营,后续将逐步拓展至旧金山等智慧城市。
三、英伟达与富士康联手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
英伟达与富士康宣布在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共建 AI 服务器智造工厂,计划于 2026 年初部署具备线缆插接、精密零件组装等复杂操作能力的人形机器人。该项目突破传统工业自动化产线设计,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于服务器制造场景,与特斯拉、宝马等企业的机器人技术试验形成协同效应,共同推动全球工业 4.0 升级进程。
四、软银携手台积电启动万亿美元级美国 AI 制造计划
日本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披露 “美洲科技枢纽” 计划: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 1 万亿美元建设 AI 与机器人制造中心,联合台积电(TSMC)及美国政府资源,打造集先进半导体制造、AI 算法开发、机器人系统集成于一体的产业生态。该项目与软银此前参与的 5000 亿美元 “星际之门” AI 基建计划形成战略互补,旨在助力美国重塑全球科技制造领导地位,预计创造数万个高端技术岗位。
五、英日签署核聚变能源合作备忘录深化国际协同
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排放部与日本文部科学省达成核聚变合作协议,双方将在技术研发、监管标准制定及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深度协作。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(QST)与英国原子能管理局(UKAEA)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,具体包括日本京都核聚变工程公司将欧洲总部迁入英国 Culham 科技园区,以及英企 Tokamak Energy 与日企古河电气成立合资公司开发聚变电厂磁体技术,这是英国继美、加、德之后在核聚变领域的又一重要国际布局。
六、日本科学家实现量子计算 30 倍速关键突破
大阪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 “零级” 魔态蒸馏技术,通过构建容错量子电路直接在物理层面制备高纯度量子态,在将量子比特需求降低数十倍的同时,使量子运算速度提升 30 倍。该技术大幅减少传统量子计算所需的资源消耗与时间成本,为解决量子噪声这一核心瓶颈问题提供了新路径,加速了可扩展容错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进程。
七、美国科学家突破 165 年热辐射定律开创能量管理新范式
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团队利用自主设计的磁热辐射光谱仪,实现大幅超越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的非互易红外发射。通过五层异质半导体结构设计,获得 0.43 的发射与吸收对比值(远超传统水平),并在 10 微米波段实现宽谱响应,该成果有望显著提升能量转换效率与热管理性能,为新能源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撑。
八、希捷发布 Mozaic 3 + 硬盘平台破解 AI 存储难题
希捷科技推出革命性 Mozaic 3 + 硬盘平台,借助热辅助磁记录(HAMR)技术实现单碟 3.6TB + 存储密度,使 32TB 标准硬盘量产成为可能,较传统垂直磁记录技术提升 3 倍存储容量,同时每 TB 功耗降低 60%。作为当前实现该技术突破的厂商,希捷正与全球云服务商合作推进 36TB 容量测试,并启动单碟 10TB 技术研发,为 AI 时代数据爆炸式增长提供存储解决方案。
九、加拿大科学家开发量子通用信号转换器奠基全球量子网络
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(UBC)团队成功研制基于硅芯片的量子信号 “通用转换器”,可实现微波与光信号双向转换,保真度达 95%。该器件利用硅材料工程缺陷与超导元件,在百万分之一瓦特超低功耗下完成量子纠缠态传输,解决了量子网络跨媒介通信的关键难题,为构建全球化量子互联网奠定技术基础,未来可应用于量子保密通信、量子药物设计等前沿领域。
十、韩国科学家开发柔性碳纳米纤维超级电容器突破储能极限
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与首尔大学联合研发出新型储能器件:采用单壁碳纳米管与导电聚合物 PANI 构建纳米纤维结构超级电容器,兼具高功率密度与高能量密度,可耐受 10 万次循环充放电,且具备柔性可扩展性,为电动汽车、无人机及可穿戴设备的储能系统升级提供了创新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