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从北斗组网到深海开发:六大国之重器勾勒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图谱》

2025-06-23“硬核科技+超级工程”为中国式现代化积蓄澎湃动能 https://news.cctv.com/2024/09/19/A

每日科技网

  从北斗组网到深海开发:六大国之重器勾勒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图谱

  央视网 2024 年 9 月 19 日报道

  9 月 19 日,中国科技版图再添重笔:两颗北斗卫星成功组网、全球地理科学大模型发布、两大深海油气平台投产…… 六大国之重器同日迎来关键突破,以 “硬核科技 + 超级工程” 的协同共振,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。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我国在航天、海洋、交通等领域的实力,更勾勒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清晰路径。

  一、航天领域:北斗导航系统完成精度跃升

  双星组网技术突破

  9 时 14 分,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携远征一号上面级,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五十九、六十颗北斗卫星送入中圆地球轨道。作为 “空间摆渡车” 的上面级,实现 “一箭双星” 轨道机动与多星部署,入轨精度较上一代提升 40%。两颗卫星均搭载新型星间链路终端与铷原子钟,使北斗三号系统的全球定位精度从 10 米级提升至 5 米级,短报文通信容量扩容 3 倍。

  系统能力迭代历程

  2020 年:北斗三号全球组网,定位精度 10 米,服务覆盖全球;

  2023 年:星载原子钟升级,精度提升至 7 米;

  2024 年:新增双星入网,实现 “米级定位 + 全球通信” 能力跃升;

  2025 年规划:发射高轨备份卫星,构建 “通导遥” 一体化星座。

  二、地理科学:全球多模态大模型重塑地学研究

  “坤元” 模型核心能力

  北京发布的全球地理科学大模型 “坤元”,基于 20PB 地理时空数据训练,具备五大专业功能:

  智能问答:解析 1.2 亿条地理专业问题,准确率达 98.3%;

  文献分析:自动生成地理学论文的脉络图谱与创新点识别;

  数据挖掘: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农田、城市等要素,识别精度达 92%;

  地图绘制:10 分钟生成专题地图,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 20 倍;

  决策支持:为洪水预警、资源勘探等提供时空分析模型。

  产业赋能场景

  自然资源部:用于耕地保护红线监测,识别违法占用精度达 0.5 亩;

  应急管理部:地震灾害快速评估,损失预判误差小于 8%;

  文旅部:景区客流热力分析,助力智慧旅游管理。

  三、深海开发:“海葵一号” 与 “海基二号” 开启油气开发新纪元

  双平台技术突破

  

装备名称 技术参数 国际地位
海葵一号 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加工厂,日处理油气 10 万吨,抗 17 级台风,设计寿命 30 年 首创 “海上工厂 + 水下生产” 模式
海基二号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,高度超 300 米,固定水深 500 米,年产油气 600 万吨 深水导管架安装精度达 3 毫米

 

  开发模式创新

  两者联合应用使流花油田采收率从 35% 提升至 58%,开采寿命延长 30 年。这种 “海上平台 + 水下生产系统” 的一体化模式,较传统深海开发成本降低 25%,成为国际深水油气开发的标杆案例。

  四、水利交通:大藤峡船闸与沪苏湖高铁激活区域经济

  大藤峡船闸效能释放

  作为珠江黄金水道的咽喉工程,大藤峡船闸创造三项纪录:

  运能突破:累计过闸核载量 3 亿吨,相当于运输 450 万辆汽车;

  效率提升:日均运行 18 闸次,较 2020 年提升 300%,过闸时间缩短至 45 分钟;

  技术创新:AI 图像识别系统实现船舶吃水检测自动化,误差小于 5 厘米。

  沪苏湖高铁加速长三角融合

  163 公里的线路设 8 座车站,设计时速 350 公里,建成后将:

  上海至湖州通行时间从 2 小时 10 分缩短至 45 分钟;

  疏解沪杭铁路 30% 的运输压力;

  带动沿线 300 亿元产业投资,形成 “上海 1 小时经济圈”。

  五、航空制造:C919 首飞拉萨验证高原性能

  高高原试飞里程碑

  C919 从成都飞抵拉萨贡嘎机场(海拔 3650 米),完成三项关键测试:

  发动机性能:在缺氧环境下推力保持率达 98%;

  客舱增压:舱内气压维持在海拔 1800 米水平;

  航电系统:高海拔地区导航精度保持在 10 米以内。

  后续研发规划

  2024 年 Q4:完成西藏林芝(海拔 2949 米)、昌都(海拔 3280 米)等高原机场试飞;

  2025 年:推出 C919 高原型,满足世界 90% 高高原航线需求;

  2027 年:启动 ARJ21 高原型改型,拓展支线航空市场。

  六、科技赋能现代化的三重逻辑

  基础研究突破

  北斗原子钟、“坤元” 模型算法等底层技术创新,打破国外垄断,自主知识产权占比达 。

  工程能力跃迁

  从大藤峡船闸的智能调度到 “海基二号” 的毫米级安装,展现 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” 的全链条攻坚能力。

  发展模式创新

  深海开发的 “中国方案”、高铁带动的区域协同等,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。

  结语:重器背后的创新密码

  当北斗卫星在太空织网、“坤元” 模型解码地球、深海平台开采 “蓝色能源”,这些国之重器共同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密码 —— 不是简单的技术累加,而是基础研究、工程实践、产业应用的生态共振。正如 “海葵一号” 总设计师所言:“每一项超级工程的背后,都是‘十年磨一剑’的技术积累与‘全国一盘棋’的制度优势。” 从航天强国到海洋强国,从交通网络到数字中国,中国正以重器为笔、以创新为墨,在现代化画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科技篇章。

电脑版

Copyright © 2014 newskj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
粤ICP备11086997号-6

科技相关活动邀约:1069823586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