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香港 2000 万港元启动经典电影数码化:李小龙 / 黄飞鸿作品 2021 年重映,4000 部馆藏开启文化抢救》

2025-06-27每日科技网

每日科技网

  一、2000 万港元专项拨款:香港电影遗产保护里程碑

  2019 年香港《财政预算案》宣布拨款 2000 万港元,支持香港电影资料馆开展电影数码化工程。这一举措使资料馆每年可新增 30 部电影的数码化能力,较此前每年 20 部的修复速度提升 50%。据资料馆馆长杨可欣透露,首阶段 10 部数码化作品已确定,包括李小龙早期参演影片、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、陈宝珠的 "珍姐邦" 电影及杨工良执导的恐怖片,预计 2020-2021 年度向公众开放放映。

  作为香港电影文化的 "基因库",电影资料馆现藏 4000 部影片,其中仅 170 部完成数码化。此次拨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,更标志着香港对电影遗产保护从 "被动保存" 转向 "主动活化" 的战略转型。

  二、抢救性修复:从孤本胶片到数字永存

  1. 孤本保护的紧迫性

  首年数码化的影片多为 20 世纪 50-60 年代的 "孤本"—— 部分影片仅有一份胶片拷贝或底片留存。杨可欣指出:"胶片每放映一次就会产生不可逆损耗,数码化是延长其生命的途径。" 典型案例包括:

  李小龙早期作品:尚未公开的少年李小龙银幕形象,对研究其演艺生涯起步具有史料价值

  黄飞鸿系列:关德兴主演的粤语长片,记录香港武侠电影的早期美学特征

  杨工良恐怖片:作为香港类型片史上的 "鬼才" 导演,其作品存世量极少

  2. 技术流程与修复原则

  数码化工程遵循严格的技术规范:

  胶片预处理:由专业技术员检查霉斑、撕裂等物理损伤,手工修复破损胶片

  4K 扫描:使用 Arriscan 等专业设备进行高分辨率扫描,保留胶片原始质感

  数字修复:采用 DaVinci Resolve 等软件进行降噪、调色,但坚持 "还原优先" 原则,不做商业美化

  存档标准:生成符合 ISO 18926 的数字档案,确保百年可读取

  这种 "最小干预主义" 修复理念,与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的 "电影修复学校" 原则一脉相承。

  三、技术传承与文化活化双轨并行

  1. 年轻修复师梯队建设

  资料馆近年着力培养新一代修复人才,现有 20-30 岁技术员团队,多为跨专业入行后接受师徒制培训。修复师陈俊杰表示:"修补 1950 年代的硝酸片时,需要像外科医生一样精细,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胶片断裂。" 这种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的结合,形成香港特色的修复体系。

  2. 数字化后的文化再生

  除常规放映外,资料馆计划开展:

  主题影展:结合李小龙诞辰、香港武侠电影百年等节点策划专题

  学术研究:为高校提供数字化素材,支持香港电影史研究

  国际交流:与釜山、柏林等电影节修复单元合作,推动香港经典电影海外巡展

  2018 年资料馆与 HKIFF 合作的 "修复经典" 单元,曾以 4K 版本重映《侠女》,引发年轻观众观影热潮,验证了数字化对文化传承的激活作用。

  四、全球视野下的电影修复运动

  香港的举措呼应了全球电影遗产保护趋势:

  

地区 机构 特色项目 技术标准
意大利 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 《银翼杀手》40 周年 4K 修复 4K DI (Digital Intermediate)
美国 国会图书馆 好莱坞黄金时代影片修复 DCP (数字电影包)
日本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黑泽明作品 4K 修复工程 4K 扫描 + AI 降噪
中国香港 电影资料馆 粤语长片数码化计划 4K/2K 双版本存档

 

  值得注意的是,香港在修复中特别注重粤语原音的保存,采用多声道分离技术,避免数字化过程中的音频失真,这对保留方言电影的文化特质至关重要。

  五、未来挑战:从技术到空间的双重突破

  杨可欣透露,资料馆正研究扩建计划,现有仓储空间已接近饱和。未来可能采取 "主馆 + 卫星仓库" 模式,在郊区设立恒温恒湿存储中心。更长远看,香港电影数码化工程面临三大挑战:

  版权复杂:部分老片版权分散,需建立跨机构协调机制

  技术迭代:需持续跟踪 AI 修复等新技术,避免数字格式过时

  公众认知:需通过教育项目提升年轻一代对经典电影的文化认同

  正如电影学者罗卡所言:"数码化不是简单的技术转换,而是让香港电影的集体记忆在数字时代获得第二次生命。" 随着首批数码化作品的上映,这一文化抢救工程将重新定义经典电影与当代观众的连接方式。

电脑版

Copyright © 2014 newskj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
粤ICP备11086997号-6

科技相关活动邀约:1069823586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