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海淀大西山山林生活文化节:科技赋能非遗活态传承 古风美食点亮山林夏夜》
2025-06-30 10:06:15每日科技网
2025-06-30 10:06:15每日科技网
一、科技与传统的山林邂逅:一场跨时空的文化盛宴
6 月 28 日,苏家坨大西山第二届山林生活文化节在阳台山自然风景区启幕,这场融合 "科技 + 古风 + 非遗 + 美食" 的山林盛会,以自然为舞台,上演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。从穿戴着舞狮服饰的智能机器狗灵动起舞,到 MR 技术还原的革命历史场景,再到非遗毛猴与数字艺术的跨界展示,三天的活动构建起 "可触摸、可体验、可沉浸" 的文化生态。
二、科技赋能:让历史与未来在山林间对话
(一)智能科技的古今演绎
机器狗舞狮秀:搭载 AI 视觉算法的机器狗身披传统狮头服饰,完成腾空跳跃、击掌互动等 20 余个仿生动作,其内置的力反馈系统能精准模拟舞狮的顿挫韵律,吸引超 2000 人次合影互动;
MR 革命之路:平西光影项目通过混合现实技术,将参观者带入 1942 年平西地下交通线的谍战场景。参与者佩戴 MR 眼镜发送虚拟密电、穿越火线传递情报,系统实时生成的心率监测数据显示,87% 的体验者在 "宣誓环节" 出现情感共鸣生理反应。
(二)数字技术的文化解构
在 "山林青年说" 论坛上,数字游民代表展示的 "西山数字孪生系统" 引发关注:该系统通过无人机航拍与激光扫描,构建起 1:1000 的大西山三维模型,用户可在虚拟场景中 "采摘" 非遗毛猴、"品尝" 数字美食,实现文化体验的数字化迁移。
三、非遗活化: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
(一)非遗市集的沉浸式体验
毛猴工艺创新:非遗传承人荣容将 3D 打印技术与传统毛猴工艺结合,推出 "科技毛猴" 系列 —— 机械臂毛猴可进行简单编程动作,AR 扫描后能显示制作工序动画,该系列产品现场售罄并收到 200 余件定制订单;
互动游艺复兴:复原的宋代 "锤丸" 游戏配备智能计分系统,投壶区设置压力感应地砖,当箭矢命中时会触发《礼记》相关语句播报。数据显示,年轻人体验传统游艺的占比达 63%,其中 90 后人均体验时长超 45 分钟。
(二)非遗技艺的跨界融合
在 "非遗 + 科技" 工作坊,参与者用激光雕刻机制作传统香包纹样,结合蓝牙音箱模块制成会 "讲故事" 的香包 —— 佩戴者靠近特定区域,香包会自动播放非遗传承人讲解的工艺历史,这种创新形式使非遗知识传播效率提升 3 倍。
四、味觉与视觉的山林狂欢
(一)美食区的文化叙事
科技感美食:3D 打印的 "西山云海" 甜点,以阳台山地形为原型,搭配可食用 AR 标记,扫码后能观看云海形成的气象科普动画;
地域风味融合:内蒙古烤串摊位引入智能烤炉,通过 AI 温控技术精准复制草原烤制工艺,同时推出 "西山莓果特调",用景区种植的树莓与传统酸梅汤工艺结合。
(二)夜间美学体验
星空音乐会:《霓裳盛世》舞蹈采用全息投影技术,舞者在水幕与光影中演绎西山传说,当《青花瓷》旋律响起时,无人机编队在夜空组成巨型青花瓷图案;
数字艺术装置:沿山路布置的 "萤火森林" 互动装置,观众挥手即可触发非遗图案投影,2000 盏智能灯珠模拟流萤,与真实萤火虫形成虚实交融的视觉奇观。
五、生态与科技的长效布局
活动现场揭牌的三大中心勾勒出未来发展蓝图:
中关村科技企业家服务中心:将建立 "科技企业 + 非遗工坊" 结对机制,计划 2025 年推动 10 家科技企业为非遗项目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;
红色科技融合中心:开发 "平西交通线" 系列 VR 课程,预计年服务青少年研学 5 万人次;
西山民俗专委会:启动 "西山非遗基因库" 建设,用生物识别技术记录传承人手势动作,已完成毛猴、草编等 6 项工艺的数字化存档。
《大西山文化示范区行动计划》提出的 "一轴三核五片区" 布局中,特别强调构建 "生态监测 + 文化传播" 的智慧系统 —— 通过部署在山林的 500 个物联网传感器,实时采集负氧离子浓度、古树生长数据等,这些数据将作为数字艺术创作的参数来源,实现 "科技护绿、文化点睛" 的双向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