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津门科学群星谱(二):詹天佑、伍连德等四位巨匠的天津岁月与科学贡献》
2025-06-25 10:12:55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5 10:12:55每日科技网
一、科学家精神的津门传承:从历史纵深到当代价值
在天津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,一批科学巨匠曾在此挥洒智慧,将学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。值此天津市科协十大召开之际,系列视频《力量》聚焦詹天佑、伍连德、金雅梅、范旭东四位曾在天津工作生活的科学家,通过解构他们的科研历程与精神品格,为当代科技工作者树立精神坐标。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显示,这些科学先驱在津期间的创新实践,直接影响了天津近代工业、医学、教育体系的构建,形成 "实业救国 — 科技兴国 — 创新强国" 的精神传承链条。
二、铁路先驱詹天佑:中国近代工程的津门奠基
1. 津沽铁路的开创性实践
1888 年,詹天佑主持修建津沽铁路(天津至大沽段),这是中国自主设计施工的首条复线铁路。在塘沽段施工中,他首创 "气压沉箱法" 解决软土地基难题,该工法比国际通用方案缩短工期 40%。现存于天津博物馆的《津沽铁路工程日志》显示,詹天佑每日徒步勘测 15 公里,用算盘计算出的曲线半径误差不超过 0.5 米,这种 "毫米级" 严谨成为中国工程界的精神标杆。
2. 北洋铁路学堂的教育贡献
1896 年,詹天佑兼任北洋铁路学堂(今天津大学前身之一)教习,开创 "理论 — 实践" 双轨教学模式:
课程创新:编写《铁路工程制图》教材,将西方工程图学与中国传统测绘结合;
实践教学:带领学生参与津榆铁路滦河大桥勘测,培养出中国首批铁路工程师;
人才理念:提出 "工学并举,以工强国" 的教育思想,影响近代中国工程教育体系构建。
三、公共卫生先驱伍连德:鼠疫斗士的津门防疫实践
1. 北洋医学堂的防疫启蒙
1907 年,伍连德出任北洋医学堂(天津医科大学前身)校长,在国内首开流行病学课程。他创建的 "北洋防疫实验室",用玻璃器皿隔离培养鼠疫杆菌,比日本同类实验室早 3 年。现存于天津档案馆的《北洋医学堂防疫章程》记载,他制定的 "口罩佩戴 — 消毒隔离 — 疫情上报" 三级防控体系,在 1910 年东北鼠疫中挽救 6 万余人生命。
2. 中国卫生防疫的制度创新
检疫机构:1911 年主持天津海港检疫所,建立中国最早的卫生检疫制度;
防疫理论突破:在《中华医学杂志》发表《肺鼠疫传播途径新解》,推翻 "鼠疫仅通过跳蚤传播" 的旧论;
国际防疫合作:1911 年在天津主持万国鼠疫研究会,这是中国主办国际医学会议。
四、医学教育先驱金雅梅:中国首位女西医的津门拓荒
1. 近代女子医学教育的破冰
1908 年,金雅梅在天津创办女医局,这是中国由女性主持的西医医疗机构。她开设的 "女子医学讲习所",采用 "临床观摩 + 解剖实训" 教学法,培养出中国首批女护士。现存于天津图书馆的《女医局诊疗日志》显示,1912-1920 年间,该机构诊治患者超 2.3 万人次,其中妇科疾病治愈率达 89%,远超当时全国平均水平。
2. 公共卫生理念的本土化实践
营养干预计划:在天津贫民区推行 "豆乳代乳" 计划,使婴幼儿营养不良率下降 37%;
防疫宣传创新:绘制《防疫图解》年画,用杨柳青年画形式普及种痘知识;
医学教育平权:主张 "男女均有从医权",其创办的天津女医学校培养学生 127 人,其中 38 人成为抗战时期战地医生。
五、化工实业先驱范旭东: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津门崛起
1. 永利碱厂的技术突围
1914 年,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永利碱厂,打破英国垄断。他聘请侯德榜研发的 "侯氏制碱法",使纯碱成本降低 40%,该技术获 1926 年美国费城世博会金奖。现存于天津碱厂档案馆的《制碱工艺改良笔记》显示,范旭东团队进行 5000 余次实验,在第 3428 次试验中实现关键突破,这种 "千次攻关" 精神成为中国化工界的精神图腾。
2. 实业救国的系统布局
科研 - 产业联动: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,形成 "实验室 - 中试 - 量产" 创新链条;
人才培育体系:建立 "永利学徒制",培养出 12 位中国科学院 / 工程院院士;
工业救国实践:抗战期间将天津碱厂设备拆解西迁,为大后方保留化工命脉。
六、科学家精神的当代诠释:从历史基因到创新动能
1. 精神内涵的四维解构
精神维度 | 詹天佑 | 伍连德 | 金雅梅 | 范旭东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爱国情怀 | 拒绝外国高薪主持本国铁路 | 放弃英国籍回国抗疫 | 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行医 | 变卖私产创办民族化工企业 |
创新品格 | 气压沉箱法等 7 项工程技术创新 | 肺鼠疫理论突破 | 女子医学教育模式创新 | 侯氏制碱法等 12 项技术专利 |
求实作风 | 勘测数据到毫米级 | 5000 次细菌培养实验 | 2.3 万例临床数据积累 | 5000 次制碱工艺试验 |
奉献精神 | 积劳成疾病逝于铁路工地 | 70 岁仍赴疫区指导防疫 | 晚年将女医局资产全部捐公 | 临终前仍牵挂国家化工发展 |
2. 津门科技发展的精神赋能
创新生态构建:天津科创走廊规划中,"科学家精神传承带" 串联詹天佑故居、永利碱厂等 6 处遗址;
人才培育创新:天津大学设立 "詹天佑班",天津医科大学开设 "伍连德创新基金";
文化品牌打造:天津市科协推出 "科学精神巡展",年接待参观量超 50 万人次。
结语:让科学精神照亮津门创新之路
从詹天佑在津沽铁路工地的测绘仪,到伍连德实验室的显微镜;从金雅梅女医局的听诊器,到范旭东碱厂的反应釜,这些科学先驱在天津留下的不仅是物质遗产,更是 "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" 的精神火炬。正如天津市科协十大筹备组负责人所言:"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。这些曾在天津奋斗的科学巨匠,为我们树立了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典范。"
当天津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,这些镌刻在津门大地上的科学精神,正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能。从渤海之滨的实验室到海河两岸的产业园,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正接过先驱们的接力棒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,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科学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