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苏俊:当金发博导打破科研人设 —— 在卵子研究与潮流生活间重构科学家画像》
2025-06-23 10:17:43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3 10:17:43每日科技网
苏俊:当金发博导打破科研人设
新京报 2024 年 1 月 5 日专访
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,29 岁的苏俊盯着显微镜下的人类卵子,荧光标签在细胞中闪烁如星。这位染着亚麻金短发、穿着潮牌卫衣的年轻博导,与人们印象中 “白大褂 + 厚眼镜” 的科学家形象相去甚远。作为国内最年轻的独立 PI 之一,他用 “活细胞成像” 技术破解了卵子染色体异常的世界难题,同时在社交媒体分享探店 vlog、动漫手办收藏 —— 这种 “科研极客 + 潮流青年” 的双面人生,正在重新定义科学家的时代画像。
一、科研之路:在冷门领域凿开生命之光
1. 叛逆选择与奖学金突围
父母从商的家庭背景曾让他陷入 “科研 vs 从商” 的拉锯战,高中二年级的实验室实习成为转折点:“当看到线虫神经元在荧光下闪烁,我就知道这是我想做的事”;
德国直博期间,三年奖学金期限倒逼出 “极限科研” 模式:博二全年无休,在 300 平米的实验空间里完成 87 组对照实验,最终以《自然》子刊论文提前毕业;
疫情期间为获取人类卵子样本,与导师跨国奔波 12 个生殖中心,在冻存库中寻找 “时间胶囊” 般的珍贵样品。
2. 冷门课题的攻坚密码
选择 “卵子染色体异常” 研究时,该领域已沉寂 5 年,同行评价 “像在沙漠里找水”;
创新采用 “反向追踪法”:从异常卵子中逆向定位关键蛋白 AURKA,发现其磷酸化失衡是染色体错配的根源;
开发的小分子抑制剂在小鼠实验中使卵子正常率提升 63%,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评价其 “为生殖医学开辟新路径”。
二、人设解构:金发之下的科研新世代
1. 外表与科研的认知博弈
2023 年漂染金发的决定源于 “30 岁前的叛逆期”:“在德国做博后时,导师看到我的新发色说‘只要不染成绿色就 ok’”;
社交媒体账号 “染金发博导” 的互动数据:一条讲解 “卵子发育” 的科普视频播放量 127 万,评论区 “原来科学家也追剧” 的讨论盖过专业问题;
参加学术会议时的有趣反差:在国际论坛用流利英语汇报科研成果,茶歇时被外国同行搭讪 “你的球鞋是款吗”。
2. I 人的实验室生存哲学
日均 12 小时实验室生活的能量来源:靠动漫《工作细胞》解压,将细胞分裂比作 “宇宙战舰战斗”;
独创 “失败日志” 工作法:用不同颜色标注实验失误(红色 = 操作错误,黄色 = 假设偏差),形成 300 页的《科研避坑指南》;
健身与科研的奇妙关联:“深蹲时感受肌肉发力,就像理解蛋白质相互作用需要找到关键位点”。
三、师生关系:90 后博导的团队管理实验
1. 民主制科研共同体
团队投票决策机制案例:通过 “少数服从多数” 决定是否投入 CRISPR 新技术,11 票赞成 3 票反对的结果推动项目进展;
“非暴力沟通” 工作坊:每月组织 “科研吐槽会”,用 “我感到焦虑,因为数据重复性不足” 替代指责式沟通;
跨省团建的意外收获:在乌兰察布草原旅行时,学生提出 “用草原生态类比细胞微环境” 的创新思路。
2. 反内卷的时间管理
导师与学生的 “契约制” 约定:每周提交《科研进度甘特图》,但不限制具体工作时间;
实验室的 “生活补给站”:配备咖啡机、Switch 游戏机,允许学生在实验间隙打 15 分钟游戏放松;
自身作息示范:坚持 “7-8-7” 节奏(早 7 点到岗,晚 7 点离园,7 小时睡眠),用健身环大冒险记录运动数据。
四、科普实践:让生殖健康走出深闺
1. 敏感领域的破圈尝试
制作《卵子的一生》科普动画:用 “卵子的 23 对染色体舞会” 比喻减数分裂,播放量破 500 万;
线下讲座的认知冲击:在高校宣讲 “冻卵黄金期” 时,男生提问 “男性生育力保护有何进展”,促成性别平等视角的科普延伸;
社交媒体的争议应对:面对 “科学家不应过度娱乐化” 的质疑,回应 “科普需要先让年轻人愿意听”。
2. 下一步科研图谱
人类早期胚胎停滞机制研究:建立 “胚胎发育时钟” 模型,已发现 ZFP36L2 基因异常表达是停滞主因;
临床转化路线图:与北医三院合作开展抑制剂二期临床试验,计划招募 200 例不孕患者;
科普产品开发:联合游戏公司制作《生命起源》VR 游戏,让玩家体验从卵子受精到胚胎着床的全过程。
五、时代镜像:新科研世代的身份重构
1. 科研偶像的范式转移
对比传统科学家形象与苏俊的差异维度:
维度 | 传统认知 | 苏俊实践 |
---|---|---|
外表风格 | 严谨保守 | 个性表达 |
工作方式 | 苦行僧式投入 | 效率与生活平衡 |
传播路径 | 学术期刊单一渠道 | 多平台科普矩阵 |
2. 给青年科研者的三个启示
兴趣锚定:“选择课题就像选餐厅,与其去网红店排队,不如开发新菜系”;
抗挫训练:“把每一次实验失败当作‘debug’,你正在编写生命的代码”;
多维成长:“科研能力 = 专业深度 × 生活广度,看动漫时也能培养叙事逻辑”。
当苏俊在实验室记录下第 128 组成功数据时,他的手机正播放着新番动漫的主题曲。这位打破常规的年轻博导证明:在基因测序与潮流穿搭之间,在显微镜与探店镜头背后,新时代的科学家正在书写多元共生的生命叙事 —— 他们既能解码卵子中的染色体密码,也能在社交媒体编织科普的网络;既承受着科研攻坚的孤独,也享受着生活美学的滋养。或许,这才是科学最本真的模样:理性与感性共振,严谨与个性共存,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路上,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