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AI 预演 24 小时未来生活:北京市科协打造 “时空舱 + 消费场景” 的沉浸式 AI 科普盛宴》
2025-06-23 10:13:55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3 10:13:55每日科技网
AI 预演 24 小时未来生活:北京市科协打造沉浸式 AI 科普盛宴
人民网北京 2025 年 6 月 23 日电
为助力 “科技馆之城” 建设,6 月 21 日至 22 日,北京市科协在通州区北投爱琴海购物公园举办 “AI 预演未来生活” 专题科普活动。这场融合 “时空叙事 + 消费场景 + 技术互动” 的创新科普,通过晨间舱、日间舱、黄昏舱、夜间舱四大主题空间,让市民以 “未来生活体验官” 身份,沉浸式感受 AI 技术重构 24 小时生活的奇妙可能。
一、时空舱里的未来生活切片
1. 晨间舱:AI 点亮清晨日常
商场一层的晨间场景充满烟火气:
AI 魔法美拍:思壮科技的 AI 相机不仅能智能修图,还能根据穿搭推荐适配的虚拟背景,李女士与女儿拍摄的 “太空漫步” 合影获赞超 200 次;
机器人早餐师:九秉科技的煎饼机器人以 0.8 毫米的摊饼精度制作杂粮煎饼,排队市民发现 “从舀面糊到刷酱,每个动作都比人工更均匀”;
智能晨检镜:隐藏在试衣镜中的 AI 健康监测系统,通过面部微表情分析压力指数,为张先生推荐了 “减压早餐食谱”。
2. 日间舱:AI 重构工作场景
聚焦办公效率革命的互动区人头攒动:
会议智能助理:新线科技的会议系统能实时生成三种语言的会议纪要,其 “情绪分析” 功能甚至能标注发言人的 “焦虑指数”;
跨境沟通神器:科大讯飞翻译耳机在模拟国际会议中,将日语发言同步转为中文语音和文字,延迟仅 0.3 秒;
直播带货黑科技:都是科技的分体计算机让主播 “一屏多控”,同时管理 5 个平台的直播互动,某美妆博主现场试用后 GMV 提升 30%。
3. 黄昏舱:AI 重塑休闲时光
娱乐体验区充满尖叫与欢笑:
AR 奇幻旅行:飞迅智瞳的 VR 设备让体验者 “潜入” 马里亚纳海沟,当虚拟鲨鱼逼近时,座椅会同步产生震动反馈;
人机对弈擂台:新华书店的 AI 下棋机器人已连胜 27 局,10 岁棋手小林在输掉五子棋后不服气:“它算步的时候屏幕会闪,下次我要干扰它!”;
机器狗表演秀:联想的六足机器人伴随音乐做出后空翻动作,其关节处的压力传感器能精准控制落地力度。
4. 夜间舱:AI 赋能学习成长
三层的教育体验区灯火通明:
3D 打印文物课:航曜科技的设备将云冈石窟佛像按 1:100 比例打印,同时生成 AR 讲解,小学生王同学触摸打印件感叹 “原来佛像的衣褶里藏着力学设计”;
多语种伴学机器人:哦优科技的 AI 伙伴能同时辅导英语、编程、古筝,其 “情绪识别” 功能会在孩子分心时播放励志语音;
脑波专注力训练:风勇机器人的头环设备通过监测脑电波,实时显示专注度曲线,帮助家长发现孩子的 “高效学习时段”。
二、消费场景中的科技渗透
1. 科普 + 商业的创新闭环
活动设计的 “未来生活护照” 打卡系统引发消费热潮:
集满 4 个时空舱印章可兑换 AI 咖啡机器人制作的特调饮品;
参与 “AI 诈骗演练” 互动的市民,获赠商场商户的智能产品优惠券;
某智能家居品牌通过活动收集到 237 份用户需求,现场成交 12 单万元级订单。
2. 技术原理的通俗解读
在各体验区旁的 “科技解码” 展板前,常聚集着认真记录的观众:
煎饼机器人的 “视觉定位系统” 如何识别煎饼边缘;
翻译耳机的 “神经机器翻译模型” 包含 3.2 亿个参数;
机器狗的 “液压驱动系统” 如何实现 1.2 米的垂直跳跃。
这些专业解读搭配动画演示,使技术理解难度降低 60%。
三、科普活动的三重突破
1. 形式突破:从展览到生活预演
对比传统科技展,此次活动的创新维度:
维度 | 传统展览 | 本次活动 |
---|---|---|
体验深度 | 观看为主 | 全流程参与 |
时间维度 | 碎片化展示 | 24 小时生活叙事 |
受众互动 | 单向讲解 | 角色任务驱动 |
2. 内容突破:从技术到伦理
特别设置的两大模块引发思考:
AI 伦理实验室:通过 “自动驾驶撞人抉择” 互动装置,收集到 189 份市民的道德选择数据;
法律防护站:纬大律所的 AI 诈骗模拟系统,演示了 “深度伪造” 技术制作的虚假视频,帮助老人识别诈骗话术。
3. 生态突破:从单点到网络
活动促成的跨界合作包括:
商场与科技企业签订 “AI 消费场景共建协议”;
5 家教育机构现场报名加入 “AI 科普联盟”。
四、未来展望:当 AI 成为生活基础设施
活动现场发布的《北京 AI 生活趋势报告》显示:
87% 的市民期待 “家庭 AI 管家” 处理日常事务;
65% 的家长愿意为孩子购买 “学习行为分析” 类 AI 产品;
92% 的参与者认为 “此类活动应每月举办”。
北京市科协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希望构建‘科技可感知、创新可参与、未来可触摸’的科普生态。下一步将推出‘AI 科普地图’,把 200 家科技企业的体验场景串联成线,让市民在逛街、消费的同时,自然完成科学素养的提升。”
当傍晚的阳光透过商场玻璃,照在正在体验 “AI 空气架子鼓” 的孩子们身上,那些跟随虚拟节拍跳动的身影,恰是 AI 与生活融合的生动注脚 —— 这场科普活动证明:让公众理解科技,的方式是让他们提前 “生活” 在未来。从煎饼机器人的滋滋声到机器狗的机械舞步,北京正在用创新的科普形式,让高深的 AI 技术变得可感、可知、可参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