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增至4个,深港密集联动、项目批量入驻
2025-06-25 13:53:26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5 13:53:26每日科技网
一、湾区平台矩阵扩容:河套补位科创核心拼图
随着国务院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》印发,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正式形成 "横琴 - 前海 - 南沙 - 河套" 四足鼎立格局。这个总面积仅 3.89 平方公里的 "迷你合作区",在 9 月 7 日至 9 日三天内密集上演签约潮:40 个科创项目入驻覆盖 AI / 生物医药等 9 大领域,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携 16 家港企开园,3 支总规模超 30 亿元创投基金落地,12 家金融机构签署 2000 亿元专项投贷协议 —— 如此高密度的资源集聚,标志着河套正式跻身大湾区科创 C 位。
平台差异化定位图谱
平台名称 | 面积 | 核心定位 | 深港协同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
横琴 | 106km² | 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发展 | 琴澳一体化政策试验 |
前海 | 120.56km² | 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 | 跨境金融创新 |
南沙 | 803km² | 粤港澳全面合作与世界窗口 | 国际航运与高端制造 |
河套 | 3.89km² | 科研枢纽与开放创新先导区 | 跨境科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|
"如果把大湾区比作创新发动机,横琴是澳门齿轮,前海是金融轴承,南沙是产业连杆,河套则是驱动科创的火花塞。" 中央财经大学路乾副教授指出,珠三角完备的制造体系与香港高校的科研优势,在河套形成 "1+1>2" 的化学反应。
二、3.89 平方公里的密度革命:从地理极值到创新极值
在粤港澳大湾区 5.6 万平方公里版图中占比仅 0.007% 的河套,却承载着 "浓缩型创新" 的国家试验。《发展规划》中 "创新" 出现 107 次、"科技"98 次、"国际 / 全球 / 世界"100 次,三项指标均超过前三大平台总和。这种高密度创新体现在三重突破:
1. 空间效率革命
垂直创新社区:规划建设 120 米高的 "科创立方",地上 30 层为实验室与中试车间,地下 4 层布局智能仓储与数据中心,单位面积研发投入强度达前海的 8 倍
跨境即时协同:深圳园区 3.02km² 与香港园区 0.87km² 通过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专用口岸连接,实现 "香港研发 + 深圳中试" 的 15 分钟跨境闭环
2. 要素流动革命
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首创 "双评审双支持" 机制:港方企业可同时申请香港创新科技基金与深圳科创委补贴,首批入驻的量子计算企业 "量旋科技" 已获得两地合计 1200 万元研发资助。这种 "跨境政策叠加效应",使河套成为全国实现科研资金跨境双向流动的区域。
3. 产业能级革命
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赛道,河套中试转化基地已建成 10 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,配备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、8K 超高清视频处理中心等稀缺设施。华为鸿蒙生态实验室入驻后,可实现 "香港高校算法研发 - 河套芯片适配 - 东莞量产" 的全链条加速。
三、科研枢纽的四维构建路径
1. 创新网络全球化
与剑桥、硅谷等全球创新极建立 "科研飞地" 机制,计划 2025 年前引入 10 个国际科研团队。目前已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签约共建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室,其研发的柔性电极技术可直接对接香港中文大学的神经科学团队。
2. 规则衔接国际化
在科研管理领域推行 "三个自由":
资金自由:试点跨境科研经费 "包干制",香港教授可在深圳园区开设独立账户
数据自由: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,允许科研数据跨境安全流动
人才自由:实施 "港才港税、国际人才国际税" 政策,境外高端人才税负差额由财政补贴
3. 成果转化高效化
打造 "概念验证 - 中试熟化 - 产业孵化" 全链条:
概念验证:设立 5 亿元深港联合基金,资助高校实验室成果商业化可行性研究
中试熟化:建设 100 个开放共享的中试平台,设备使用率纳入科研团队考核
产业孵化: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提供 "前店后厂" 空间,港企可先租赁 100㎡展示区,待产品成熟后扩至 1000㎡生产车间
4. 创新生态协同化
形成 "半小时科研圈" 与 "一小时产业圈":
科研圈:联动香港科学园、深圳光明科学城、东莞松山湖实验室
产业圈:对接广州生物岛、惠州半导体产业园、珠海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
四、深港协同的三大破局性创新
1. 跨境治理模式创新
成立深港联合管理委员会,由两地政府分管领导担任联席主席,建立 "双主任制" 管理团队。这种 "超常规治理架构",使河套在科研审批、人才认定等领域实现 "一次申报、两地认可"。
2. 法律政策突破创新
在知识产权领域试点 "双法并行":
民事领域:适用香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
行政领域:由深圳知识产权局派驻专员提供服务
司法领域:设立深港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,聘请两地法律专家组成调解团
3. 青年创业生态创新
首届 "河套创客日" 推出的 "青创双十条" 政策包:
场地支持:香港青年团队可申请 3 年免租的 100㎡办公空间
资金支持:单个项目获 500 万元天使投资
生活支持:提供人才公寓、跨境通勤巴士等配套服务
数据显示,首批 6 个香港青年项目中,香港大学团队研发的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,计划 2026 年在深圳园区完成临床前研究。
五、湾区进阶的战略支点
当河套与前海、横琴、南沙形成 "四轮驱动",大湾区创新格局实现从 "地理集群" 到 "功能网络" 的质变。国家发改委郭兰峰指出,四大平台如同支撑大湾区的 "四梁":
横琴之梁:支撑澳门经济适度多元
前海之梁:支撑深港现代服务业融合
南沙之梁:支撑粤港澳全面合作
河套之梁: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
到 2035 年,随着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形成 "双轮驱动",这片 3.89 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全球创新密度的区域之一,预计每平方公里承载 15 个重点实验室、200 家高科技企业、5000 名跨境科研人才 —— 这种 "纳米级创新核" 的示范效应,或将重新定义 21 世纪全球创新枢纽的空间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