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流动科技馆进校园:北京科学中心在怀柔一中打造沉浸式科学课堂》
2025-06-25 13:51:41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5 13:51:41每日科技网
一、科学盛宴启幕:沉浸式探索点燃求知热情
6 月 13 日,北京科学中心流动科技馆携 23 件互动展品进驻怀柔区第一中学,以 "体验式学习 + 场景化教学" 模式开启为期 3 天的科学教育巡展。这场由北京市科协指导的科普活动,通过光学、力学、数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互动装置,构建起 "可触摸、可操作、可探究" 的移动科学课堂,首日即吸引 800 余名师生参与体验。
现场直击:
磁悬浮发电机前,高二学生李哲正调节电流参数,观察永磁体悬浮高度变化,"课本里的洛伦兹力公式突然有了立体感"
双曲狭缝装置旁,数学老师王颖组织学生用粉笔沿曲面轨迹绘制,直观理解三维空间投影原理
VR 天宫课堂体验区,排队等候的学生戴着头显 "走进" 空间站,操作虚拟机械臂完成晶体生长实验
二、多维学科融合:从抽象原理到具象实践
此次巡展采用 "基础科学 + 前沿技术" 的展品矩阵:
学科领域 | 代表展品 | 教育价值 |
---|---|---|
物理学 | 特斯拉线圈闪电装置 | 演示电磁感应与电弧放电现象 |
数学 | 莫比乌斯带拓扑模型 | 直观呈现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变换 |
信息学 | 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系统 | 展示卷积神经网络的基础应用 |
航天科技 | 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模拟器 | 还原月球土壤采集的机械臂操作流程 |
"我们特别设计了 ' 展品 - 课程 - 实验 ' 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。" 北京科学中心展教部主任陈阳介绍,每个展品配套 30 分钟探究式课程,如 "光的干涉" 展品搭配激光干涉仪制作实验,使抽象的波动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项目。
三、教育模式创新: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建构
1. 双师教学体系
专业讲解员: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志愿者李博士,用液氦冷冻鲜花演示超导特性
学科教师:怀柔一中物理老师张敏结合展品设计 "家庭电路安全" 拓展任务
2. 过程性评价工具
巡展引入 "科学探索护照",学生每完成 1 个展品体验可获得对应能力徽章:
操作类:机械组装能力徽章(如完成斯特林发动机模型拼装)
探究类:数据记录能力徽章(如绘制摆的周期 - 摆长关系图)
创新类:方案设计能力徽章(如改进展品互动流程)
高三学生王雨桐的护照已集满 8 枚徽章:"这种打卡式学习让科学探索像游戏闯关一样有趣。"
四、教育资源下沉:构建普惠型科学教育网络
作为北京科学中心 "千校计划" 的第 57 站,此次巡展凸显三大价值:
资源均衡:将价值 200 万元的高端科普展品送到远郊区县
师资培训:为怀柔一中 12 名科学教师开展展品教学认证
模式输出:形成《流动科技馆校园巡展标准化手册》,已被 3 所学校借鉴
"我们正在建设 ' 云端科技馆 ' 平台。" 陈阳展示手机 APP,"即使巡展结束,学生仍可通过 AR 功能重现展品原理,观看中科院专家的拓展讲解视频。"
五、科学素养培育:为创新人才奠基
当巡展最后的铃声响起,高一学生刘思远仍在调试 "手摇发电装置"。他的探究笔记里记录着这样的发现:"当转速超过 120 转 / 分时,LED 灯亮度不再增加,这可能是因为线圈电阻导致的能量损耗。" 这种基于实证的科学思维,正是流动科技馆希望培育的核心素养。
北京科学中心副主任刘阳表示:"我们不仅要送展品,更要播撒科学思维的种子。未来三年,流动科技馆将覆盖北京 80% 的中学,让每个青少年都有机会触摸科学的温度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