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科技前沿双突破:建筑机器人自主筑造干石墙 智能材料革新结构减振技术》
2025-06-19 14:39:01光明网
2025-06-19 14:39:01光明网
科技前沿双突破:建筑机器人自主筑造干石墙 智能材料革新结构减振技术
光明网 2023 年 12 月 1 日讯
当建筑机器人用不规则石块垒起无砂浆石墙,当磁流变液实现减振性能的关键突破,两项来自工程与材料领域的创新正在重塑科技应用场景。此外,宇宙探索与生命科学领域也传来新进展,共同构成今日科技资讯的多维图景。
一、建筑科技:自主机器人开创干石墙建造新范式
一个装备巨型机械爪的自主机器人系统,实现了无砂浆干石墙的规模化建造。这款由瑞士 ETH Zurich 研发的机器人配备激光雷达(LiDAR),通过每秒 300 万次的激光测距构建工地三维地图,其 AI 决策系统可完成三项关键任务:
石块分析: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每块岩石的 64 个几何特征,计算抓取角度;
力学模拟:通过有限元分析预测石块堆叠后的承重分布,确保墙体抗倾覆安全系数>1.8;
自主规划:在无人工干预下,完成每日 80 立方米的石材砌筑,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 3 倍。
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试验项目中,机器人用当地石灰岩建造了长 50 米、高 4 米的挡土墙,其缝隙误差控制在 ±3 毫米,抗压强度达 2.4MPa,超过欧盟干石墙标准(1.5MPa)。“这是将挖掘机改造为智能建造设备。” 项目负责人表示,该技术可应用于生态河堤、山地建筑等场景。
二、材料突破:磁流变液实现减振性能多维度优化
大连理工大学董旭峰团队研发的新型磁流变液,解决了智能减振材料的关键性能矛盾:
响应速度:在 0.1T 磁场下,粘度切换时间<10ms,较传统材料提升 50%;
能耗控制:单位体积能耗 0.3W/cm³,仅为电涡流减振器的 1/10;
温度适应性:-40℃至 120℃范围内性能稳定,满足极寒与高温工况。
该材料通过 “核 - 壳结构” 纳米粒子设计,使磁性颗粒分散稳定性提升 8 倍,已成功应用于大连星海湾大桥的斜拉索减振装置。实测数据显示,安装该材料减振器后,桥面振幅从 28mm 降至 5mm 以下,达到国际桥梁减振标准(≤10mm)。
三、宇宙与生命科学:从超新星到心脏类器官的探索
韦布望远镜新发现:剑桥大学团队通过韦布的近红外光谱仪,在距地球 132 亿光年的星系中,检测到硅 - 镁 - 铁元素的特征辐射,推测为宇宙大爆炸后 8 亿年形成的超新星遗迹。这一发现将已知最早超新星记录提前 1.2 亿年;
生物晶体管革新:塔夫茨大学用蜘蛛丝蛋白替代传统绝缘层,制成混合生物晶体管。其开关比达 10⁴,且可在体液环境中稳定工作,为可植入医疗设备提供新方案;
心脏类器官突破:奥地利 IMBA 团队利用多能干细胞,培育出包含四个心腔、传导系统和血管的类器官模型。该模型可自主搏动(60-80 次 / 分钟),并对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产生生理反应,为心脏病研究提供了革命性工具。
四、医学新靶点: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迎来曙光
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山大学联合研究揭示:circTLCD4-RWDD3 环状 RNA 通过外泌体传递,可激活肺癌细胞的淋巴转移通路。实验显示:
敲除该 RNA 后,肺癌细胞淋巴转移率降低 72%;
开发的 siRNA 抑制剂在小鼠模型中使肿瘤体积缩小 61%;
该靶点与 PD-1 抑制剂联用,可使免疫治疗响应率从 35% 提升至 68%。
“这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方向。” 李单青教授表示,相关抑制剂已进入临床前毒理学研究,预计 2025 年开展 Ⅰ 期临床试验。
结语: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共振
从建筑机器人的自主决策到智能材料的性能突破,从宇宙深处的超新星到人体内的环状 RNA,今日科技进展展现出鲜明的交叉特征 —— 当激光雷达与 AI 重构建造逻辑,当生物材料与医学靶向相遇,这些创新不仅解决具体问题,更在跨学科碰撞中孕育着未来科技的新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