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从 "扶不扶" 困局看时代道德实践:乐观现实主义如何重构社会信任》

2025-06-30每日科技网

每日科技网

  一、现实困境:道德选择中的时代悖论

  马年新春的几则新闻勾勒出当下社会的道德纠结:法院用测谎仪断 "扶人" 官司、交警扶老人被问 "为何撞我"、"奔驰大叔" 拍照取证后才施救 —— 这些场景远比春晚小品更沉重,折射出 "行善风险" 对传统道德的冲击。当助人为乐需要先做 "风险评估",当简单的道德设问演变为技术与法律的复杂博弈,我们不得不思考:在社会转型期,如何避免 "扶人困境" 成为人心疏离的催化剂?

  (一)道德成本的量化困境

  1982 年大学生张华救农民引发的 "价值争论",在今天演变为更现实的成本考量:

  法律风险:2013-2023 年媒体报道的 "扶人被讹" 案例中,67% 的施救者需自证清白

  时间成本:处理纠纷平均耗时 47 天,其中 23% 涉及司法程序

  心理负担:问卷调查显示,82% 的受访者担心 "扶人后惹麻烦"

  这种 "理性经济人" 思维向道德领域的渗透,使得 "投入产出比" 成为部分人衡量善举的标尺,与传统 "舍利取义" 的价值观形成尖锐冲突。

  二、历史脉络:从英雄主义到现实主义的道德演进

  (一)价值观念的时代变迁

  改革开放 30 余年,经济理性的觉醒本是社会进步的标志,但当这种思维过度侵入道德领域,便出现了三重错位:

  风险认知错位:将偶发个案(如南京彭宇案)泛化为普遍现象

  责任界定错位:混淆道德义务与法律责任的边界

  价值排序错位:用经济理性消解道德本身的非功利性

  (二)制度完善的滞后效应

  尽管见义勇为保护机制在争议中不断完善(如 2021 年《民法典》明确 "好人条款"),但制度落地存在 "时间差":

  地方救助基金覆盖率仅达 63%(2023 年民政部数据)

  司法实践中 "谁主张谁举证" 原则仍让施救者面临取证压力

  社会征信体系对讹诈行为的惩戒力度不足(仅 12% 的讹诈者被记入失信名单)

  三、乐观现实主义:困境中的实践智慧

  江苏泰兴 "奔驰大叔" 的选择具有典型意义 —— 在拍照取证后实施救助,这种 "技术化行善" 并非道德退缩,而是在现实约束下守护善意的智慧。这种乐观现实主义精神包含三重内涵:

  (一)承认现实的不完美却不放弃行动

  非理想化认知:接受 "行善有风险" 的客观存在,不苛求道德环境的纯净

  建设性态度:用 "先取证再救助" 等具体策略化解风险,而非空谈道德理想

  (二)在规则缝隙中守护道德底线

  

实践场景 乐观现实主义做法 传统道德实践对比
街头扶老人 打开手机录像功能同时上前搀扶 直接搀扶后陷入纠纷
救助交通事故 拍摄现场证据后拨打救援电话 因怕担责而袖手旁观
捐赠器官 明确法律文书后履行捐献意愿 因顾虑争议放弃善举

 

  (三)重构 "德不孤" 的社会信念

  当 "奔驰大叔" 们用行动证明 "善举可操作",其示范效应远比网络批判更有力量:

  某短视频平台 "安全行善" 教程播放量超 5.2 亿次,衍生出 "扶人四步法"(观察 - 取证 - 求助 - 帮扶)

  北京、上海等地出现 "志愿者取证队",为施救者提供现场证据支持

  四、时代启示:在务实中重建道德信心

  (一)制度与道德的双向赋能

  完善法律救济:推广浙江 "好人法" 经验,明确 "扶人免责" 的具体情形

  强化技术支撑:在公共场所增设备案制急救记录仪,降低取证成本

  构建信用体系:将讹诈行为纳入社会征信,建立 "道德红黑榜" 公示制度

  (二)道德教育的范式转型

  从英雄主义到凡人善举:更多宣传 "奔驰大叔" 式的日常善举,降低道德实践门槛

  从理念灌输到技能培养:在中小学开设 "安全行善" 实践课,教授风险评估与证据固定方法

  (三)社会心态的理性调适

  "人倒了扶得起,人心倒了扶不起" 的警示,本质上呼唤一种辩证认知:既不夸大个案否定道德主流(2023 年中国志愿服务时长超 12 亿小时),也不回避现实矛盾空谈理想。当 "乐观现实主义" 成为社会共识,我们失去的可能是不切实际的道德幻想,获得的却是更坚实的道德实践根基。

电脑版

Copyright © 2014 newskj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
粤ICP备11086997号-6

科技相关活动邀约:1069823586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