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从 "刷票狂欢" 到 "民意归位":根治网络评比形式主义的治理之道》
2025-06-26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6每日科技网
一、现象透视:网络评比的形式主义异化危机
严肃的评比本是激励先进的 "指挥棒",但当某乡镇在 "安全感评选" 中以 2 万户籍人口刷出 7 万张选票时,网络评比已异化为数据造假的 "秀场"。近年来,尽管基层评比总量得到控制,但部分地区将考核简单等同于 "APP 下载量"" 投票数排名 ",迫使干部发动亲友" 刷票集赞 ",这种"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"正消解着治理公信力。数据显示,某省基层干部每周平均花费 8.7 小时应付各类网络评比,其中 63% 的投票活动与实际工作脱节,暴露出" 数字形式主义 " 的蔓延态势。
二、危害剖析:多重异化效应的链式反应
1. 考核机制的信任崩塌
技术漏洞泛滥:某 "最美乡村" 评比中,刷票软件以 50 元 / 千票的价格公开叫卖,导致票数排名与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背离率达 41%
资源错配危机:某县为冲刺 "文明城市" 网络投票,动用行政资源组建 200 人 "刷票专班",耗费财政资金超 80 万元
价值导向扭曲:32% 的基层干部反映,网络评比已形成 "会干不如会刷" 的不良风气
2. 基层生态的系统性伤害
危害维度 | 具体表现 | 数据印证 |
---|---|---|
行政效率 | 干部日均处理评比信息 3.2 小时 | 挤占实地调研时间 40% |
群众体验 | 87% 受访者认为评比 "与我无关" | 有效建议采纳率不足 5% |
廉政风险 | 刷票黑产形成亿元级市场 | 某案涉案金额达 1200 万元 |
三、治理破局:技术与制度的协同革新
1. 技术防控体系升级
智能防刷系统:部署 IP 定位 + 人脸识别双重验证,某试点地区应用后异常票数占比从 37% 降至 2.1%
区块链存证:上链存储投票记录,实现 "投票主体 - 时间 - 行为" 全追溯
AI 舆情监测:实时扫描 "刷票"" 买票 " 等关键词,某平台日均拦截违规请求 12 万次
2. 制度监管创新实践
负面清单管理:某省明确 "五不评" 原则(无实质意义不评、群众无感不评、数据不可溯不评、技术无保障不评、资金无来源不评)
第三方评估:引入高校智库对评比科学性进行前置评审,某地级市因此取消 17 项无效评比
责任倒查机制:对刷票行为实行 "三追责"(追组织者、追刷票者、追技术协助者)
四、价值回归:以人民评价重构考核逻辑
1. 政绩观的根本纠偏
某试点地区的治理实践表明,当评比指标从 "投票数" 转向 "群众扫码评价率" 后,基层干部走访群众次数增加 2.3 倍,问题解决率提升至 89%。这种转变蕴含着三重逻辑革新:
评价主体重构:建立 "群众扫码评价 + 网格员入户采集 + 大数据行为分析" 的三维评价体系
指标体系优化:将 "APP 活跃度" 替换为 "民生事项办结率"" 政策知晓度 " 等实效指标
结果运用创新:评比结果与干部考核脱钩,重点用于发现治理短板
2. 基层减负的深层逻辑
流程再造:某县将分散在 12 个平台的评比整合为 "基层治理评价云平台",减少重复填报 60%
技术赋能:开发 "无感评价" 系统,通过政务服务办件数据自动生成满意度报告
文化重塑:开展 "真绩换点赞" 活动,用解决问题的实效赢得群众自发好评
五、长效治理:构建数字时代的考评新生态
1. 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
标准先行:制定《网络评比活动管理规范》,明确技术要求、流程标准和违规处理细则
数字赋能:建设全国统一的 "基层治理评价数据库",实现跨区域数据互认共享
能力建设:对基层干部开展 "数字治理素养" 培训,某省已培养 2000 名评比监督专员
2. 治理哲学的深层启示
从刷票软件的泛滥到无感评价的兴起,网络评比的治理转型揭示出深刻道理:数字化治理的本质是 "用数字技术服务人",而非 "用数字指标束缚人"。当某地的 "最美社区" 评比不再看投票数,而是看独居老人家中智能水表的异常预警响应速度时,评比才真正回归 "为民服务" 的初心。
正如基层干部所言:"我们需要的不是网络上的点赞数,而是群众家门口的获得感。" 根治网络评比形式主义,不仅要堵住刷票的技术漏洞,更要破除 "唯数字论" 的政绩迷思,让考核评价真正成为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,而非数字游戏的竞技场。唯有如此,才能为基层卸下 "指尖负担",为治理注入 "为民动能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