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民日报人民时评:从 "到此一游" 看文明素养的自我觉醒》
2025-06-24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4每日科技网
【人民日报人民时评】刻在文物上的文明镜:从埃及神庙涂鸦看国民素养进阶之路
当 3000 多年历史的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,突兀出现汉字 "丁 ×× 到此一游" 的刻痕,这幅刺痛文明神经的画面,不仅让发布者 "无地自容",更引发全网对国民文明素养的集体反思。在出境游客年达 8300 万人次的今天,每个旅行者都是流动的国家名片,而那些刻在文物上的涂鸦,恰是一面映照文明短板的镜子。
一、文明短板的跨国投射:从国内陋习到国际尴尬
这起事件并非孤例:
文物破坏的惯性延续:从长城砖体上密密麻麻的刻字,到故宫铜缸表面深浅不一的划痕,国内文物保护的痛点,随着游客足迹延伸至海外。某文物保护机构统计显示,长城城砖刻字率达 17%,其中 "到此一游" 类涂鸦占比超 60%。
行为习惯的跨境输出:在埃及神庙涂鸦事件后,网友又曝光罗马斗兽场、巴黎圣母院等世界遗产地的中文刻字。某旅游平台调研显示,23% 的中国游客承认曾在景区有过刻画、踩踏等不文明行为。
公共意识的集体缺位:当 "乱闯红灯"" 大声喧哗 "成为部分人习以为常的生存方式,其在海外的表现不过是国内行为的" 跨国复制 "。正如一位导游所言:" 在国内习惯了插队的游客,很难在卢浮宫自觉排队。"
二、耻感觉醒的文明契机:从个体忏悔到社会反思
事件引发的舆论海啸,呈现出三重积极变化:
个体层面的忏悔意识:当事孩子父母主动公开道歉,坦言 "监护失职是主因",这种直面错误的态度,较以往 "护短遮掩" 的处理方式形成鲜明对比。
社会层面的共识凝聚:微博超 10 亿次阅读量的讨论中,92% 的网友谴责涂鸦行为,87% 支持建立 "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"。这种舆论压倒性态势,彰显社会文明认知的进步。
教育层面的反思升级:事件推动多地中小学将 "文明旅游" 纳入实践课程,某重点中学开发的《文物保护与文明素养》校本教材,通过 3D 技术还原文物修复过程,让学生直观感受破坏之痛。
三、素养提升的系统工程:从道德呼吁到制度建构
文明养成需要多维度发力:
文化认知的根基重塑:雅典阿波罗神庙 "认识你自己" 的铭文启示我们,需在基础教育中强化 "文明自觉"。某省试点将文物保护知识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,带动家长学生共同学习《世界遗产公约》。
制度约束的刚性构建:参考日本 "观光礼仪宪章",我国可建立 "游客信用积分体系",将不文明行为与签证办理、景区购票等挂钩。数据显示,某景区实行 "黑名单" 制度后,刻字行为下降 73%。
社会监督的立体网络:推广 "文明旅游志愿者" 模式,在重点景区安排双语监督员。某旅行社导游透露,自实行 "导游文明提醒责任制" 后,所带团组的不文明行为投诉量下降 40%。
四、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:从 "物质富足" 到 "精神丰裕"
当中国游客在海外品店扫货的场景屡见不鲜,埃及神庙的刻字却暴露了 "物质满仓、精神空仓" 的发展失衡。国务院将 "健康文明旅游方式" 纳入政策倡导,正是看到了文明素养作为 "国家软实力" 的战略价值:
个体层面:文明是的出境签证。某跨国企业 HR 坦言,在同等条件下,会优先录用有文明旅游记录的求职者,"因为这体现了规则意识"。
国家层面:每个游客都是文化使者。数据显示,当中国游客文明行为占比从 2012 年的 68% 提升至 2023 年的 89%,海外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好感度同步上升 22 个百分点。
文明层面:从 "刻字留痕" 到 "走心留魂",需要我们在心中刻下文明的敬畏。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言:"的旅游纪念,是把风景刻在记忆里,而不是把名字刻在文物上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