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光明时评:根治网络谣言需双轮驱动 —— 智者之识辨真伪,法律之剑划红线》
2025-06-23每日科技网
2025-06-23每日科技网
光明时评:根治网络谣言需双轮驱动 —— 智者之识辨真伪,法律之剑划红线
晓紫 / 光明网 2021 年 12 月 26 日
当某明星 “代孕弃养” 谣言在微博 3 小时内收获 50 万转发,当 “某地疫情封城” 假消息导致超市货架被抢购一空 —— 这些场景揭示着一个残酷现实:在算法投喂与情绪煽动的裹挟下,网络谣言已从个体失德演变为社会公害。根治谣言乱象,既需要公众以理性思辨筑牢 “认知防线”,更需法律以刚性约束架起 “制度高压线”,唯有二者形成治理合力,才能斩断谣言滋生的利益链条。
一、谣言泛滥:算法时代的认知危机
1. 传播机制的颠覆性变革
社交平台构建的 “信息茧房”,使谣言具备三大传播优势:
精准投喂:大数据根据用户画像推送谣言,某 “食物相克” 伪科普在中老年群体触达率超 78%;
情绪裹挟:“医护人员被殴打” 等谣言常包装成 “正义叙事”,激发群体愤怒情绪;
裂变传播:某明星谣言通过 10 个营销号联动,2 小时内形成百万级传播矩阵。
2. 社会成本的量化警示
经济损失:2021 年某上市公司被造谣 “财务造假”,单日市值蒸发 87 亿元;
公共秩序:“碘盐防辐射” 谣言曾引发全国抢盐潮,导致市场秩序紊乱 17 天;
司法资源: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,2021 年谣言相关诉讼同比增长 210%,单个案件平均维权周期 217 天。
二、法律之剑:划清网络空间行为边界
1. 立法体系的三维规制
我国已构建 “民事 - 行政 - 刑事” 全链条法律框架:
民事追责:民法典第 1024 条明确网络诽谤需承担侵权责任,某大 V 造谣企业被判赔偿 12 万元;
行政处罚: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25 条规定,散布谣言可处 5-10 日拘留,2021 年全国治安处罚造谣者 1.2 万人次;
刑事制裁:刑法第 291 条之一规定,编造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秩序的,可判 7 年有期徒刑。
2. 司法解释的实操指引
两高《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解释》明确量化标准:
诽谤信息转发超 500 次或阅读超 5000 次,构成刑事犯罪;
“蹭热点” 编造疫情谣言,即使未造成实质损害,也可能以 “寻衅滋事罪” 论处;
平台若对谣言 “明知故纵”,需承担连带责任,某短视频平台因谣言扩散被罚款 200 万元。
三、智者之识:构建全民防谣免疫系统
1. 公众媒介素养的短板与突破
调研显示,我国网民媒介素养存在三大不足:
信息甄别能力:仅 34% 的网民能辨别 “AI 换脸” 伪造视频;
逻辑推理能力:对 “幸存者偏差” 等认知谬误的识别率不足 20%;
权威信源依赖:超 60% 的网民习惯从自媒体获取信息,而非官方渠道。
破局路径:
学校开设 “网络思辨” 必修课,某中学通过 “谣言拆解工作坊” 使学生甄别能力提升 47%;
平台开发 “谣言预警插件”,当用户转发可疑信息时弹出验证提示;
社区组织 “防谣科普角”,用情景剧演示 “虚假医疗广告” 的话术陷阱。
2. 平台责任的创新实践
技术防控:腾讯 “灵识” 系统日均拦截谣言信息 370 万条,准确率达 98.6%;
溯源机制:微博 “阳光信用” 体系对造谣者实施账号降级,2021 年处理违规账号 138 万个;
科普联动:抖音与中科院合作推出 “谣言粉碎机” 专栏,单条视频播放量 1.2 亿次。
四、治理升级: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
1. 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借鉴
欧盟《数字服务法》:要求平台在 24 小时内删除非法内容,否则面临全球营业额 10% 的罚款;
日本《网络谣言对策白皮书》:建立 “政府 - 企业 - 民间” 三方协商机制,每年发布防谣指南;
新加坡《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案》:赋予政府责令平台更正谣言的权力,违者罚 500 万新元。
2. 我国治理的进阶方向
建立谣言数据库:整合公安、网信办等部门数据,形成 “谣言特征图谱”,为 AI 识别提供训练样本;
推行溯源追责制:借鉴区块链技术,实现谣言信息 “发布 - 传播 - 获利” 全链条追溯;
完善信用惩戒:将造谣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,某省已对 1200 名造谣者实施信贷限制。
结语:在理性与法治中重构网络文明
当某网红为博流量编造 “扶贫干部受贿” 谣言,最终因寻衅滋事罪入狱 6 个月时,这个案例揭示着治理的底层逻辑:智者之识是抵制谣言的 “免疫系统”,而法律之剑则是切除毒瘤的 “外科手术”。在算法主导的信息时代,唯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的 “文火慢炖” 与法律规制的 “猛药去疴” 相结合,才能让网络空间告别 “谣言狂欢”,回归 “理性对话” 的文明轨道。毕竟,每个网民既是谣言的潜在受害者,也应成为清朗网络的共建者 —— 当我们在转发前多一秒核实,在愤怒时多一分克制,便是在为法治社会的基石添砖加瓦。